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img.nync.com/u/2020/02/10/ad69f1fe_l.jpg)
李森与沈仲文像合影
李森(原名李玉梅),1925年2月,出生在太行山北麓山西省灵丘县一个叫小浪门的小山村,9岁时被裹脚,直到现在,脚还是有点伤残。由于家中太穷,14岁被送到南坡村当了童养媳。她多次逃回家,父亲李永用3块大洋把她赎回。1941年,正是抗日烽火遍中华大地的时期,已是地下党员的父亲,断然把玉梅送到下关镇武委会,从此,李玉梅走上了抗日战场。
李森和沈仲文全家福
抗日战争时期,李森参加晋察冀地区抗日工作,16岁就担任灵丘县抗日武委会妇女部长,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左脸颊被日军子弹击穿负伤致残(三等甲级),她带着对日本侵略军的仇恨参加了八路军。在日寇疯狂大扫荡期间,她奉命与60名女战士翻越人迹罕至的摩天岭,穿过敌人70道封锁线,胜利抵达延安,参加延安大生产运动,并荣立特等功。由于担心家人受迫害,她给自己改了名字叫李森,一直沿用至今。
由于脸颊被子弹打伤落下伤疤,李森觉得自己很丑,不敢面对婚嫁,这也更激起了她对日本鬼子的仇恨,几次申请要求重返前线。但当她聆听毛主席关于大生产的报告后,她明白了大生产一样是抗战,而且更重要,于是,她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大生产中,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织布上,织得又快又多又好,成为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,荣立特等功。在彭真同志的介绍下,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李森成了女功臣的事迹被刊登在陕甘宁边区报纸上,广为传颂,她的事迹打动了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沈仲文。
沈仲文是龙岩永定人,是位老红军,抗日战争时期,他曾在山西参加了很多战斗。他来到纺织厂向李森求婚,李森指着自己的脸说:“我脸上有疤,没文化。”拒绝了沈仲文。几天之后,沈仲文拿着报纸走进中央党校彭真副校长的办公室,指着报纸说:“请校长为我做主,我要娶她为妻!”沈仲文的执著感动了李森,在彭真首长的牵线下,两人最终走到一起。
李森和沈仲文
1945年秋,沈仲文奉命开赴东北前线,李森也随军奔赴东北战场。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清剿土匪、消灭伪军和其他反动残余势力。
沈仲文、李森当时所在的我东北民主联军西满第四军分区附近,有土匪近万名之多,其中最为凶恶的有三股,分别由绰号为“花蝴蝶”、“一枝花”、“青山豪”的三个匪首统领。女匪首“花蝴蝶”武艺高强,凶残成性,在当地无恶不作,老百姓恨之入骨。
1947年11月上旬的一天早晨,时任骑兵团团部政治指导员的李森接到群众报信:在距团部80里左右的一个烧锅店发现了“花蝴蝶”股匪,约近百人。这个情报很重要,但当时团政委沈仲文和姚团长正率主力部队作战在外,一时无法回调,团部只有有孕在身的李森和少数人员留守。怎么办?战机稍纵即逝。李森当机立断,一面立即派人去进一步摸清敌情,一面就地将警卫班、机枪班、卫生队、宣传队组织成骑兵小分队,准备出战。 敌人兵力部署等情况搞清后,李森心中更有数了。出发前,她进行了战前动员,大家都十分仇恨那个恶贯满盈的女匪首,表示坚决完成任务,消灭敌人。另外为防止流产,她用白布把肚子缠了几圈,然后飞身上马,率队出发。靠近烧锅店时,天色已暗。在李森的指挥下,小分队兵分三路,机枪班的三挺机枪进行火力配置,分别在土围子的西门、北门各安一挺,防止土匪窜逃,李森自己率队,携一挺机枪,首先解决了岗楼里土匪哨兵,占领了制高点,随即向“花蝴蝶”隐藏的岗楼冲去。“花蝴蝶”听到枪声,正欲夺路而逃,早被警卫班包围。李森手起枪响,“花蝴蝶”应声倒下。匪首毙命,匪徒无心恶战,各自逃命,在西门、北门又被我伏兵毙伤多人。这一役毙伤俘虏土匪40多人,缴获40多匹战马、近百枝枪、刀和许多军用物资。李森荣立三等功。
厦门日报20070402传奇版面 报道李森的事迹
面对幸福安定的生活,却想起那段段血浓于火的红色记忆,在一股又一股红色怀旧的风潮中加速了红色记忆的升温,前进的征途记忆中的不畏艰难;时时刻刻在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,再向前。
生逢乱世历风霜,铁马冰河为救亡。
玉手纤纤枪杆握,丹心烁烁我旗扬。
豪情万里驱倭寇,功德千秋忆羽裳。
璧碎山河铭国耻,汗青巾帼字生香。